不畏艰难勇创新
——记台州骨伤医院院长助理、手外科(三)主任张文正
本文原刊载于《温岭日报》2014年4月8日第7版 记者叶易
近日,一个名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多叶组织瓣修复多指(趾)软组织缺损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的课题,经台州市科技局组织国内知名专家评审,获得2013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这个课题,正是台州骨伤医院手外科(三)主任、副主任医师、民革党员张文正主持的。
专家组对这个课题的评价是: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多叶组织瓣一次修复多指(趾)软组织缺损,仅需吻合一组血管,国内外文献均未见报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台州首例九指植活
提起张文正,不得不提到一件事——台州首例九指植活。
2009年3月1日晚上8点多钟,台州骨伤医院收到了一位双手被切割机切断了九指和一只手掌的小伙子陈象。在接到伤员后,医院立刻开通了绿色通道,在10分钟内,陈象就被送进急诊室紧急包扎,并进行拍片。
在接到院长章友棣下达的“马上手术”的指令后,担任手外科主任的张文正迅速组织伍辉国等7名技术精湛的医生对陈象进行全力抢救。据张文正回忆,陈象当时的伤势很严重,九指离断平面不一,组织损伤严重,特别是拇指,已断到末节平面,血管又细,再植难度相当大。
张文正将7名医生分成三组,第一组、第二组负责断指断掌再植,第三组负责将离断的手指手掌进行清创,标记神经、血管、肌腱后,再处理手指骨骼。经过17个小时的努力,陈象的手指全部植活。
这样的九指离断手术在台州医界是首例,在全国也很少见。
光着膀子接老鼠尾巴
台州骨伤医院手外科有固定病床46张,但常常会加床到56张,甚至65张。每天早上8点钟开始,从换班查房,到安排手术,张文正忙得就像一个停不下来的陀螺。
除了喜欢健身,张文正几乎没有其他的爱好,他的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大量的医学工作。每天睡觉前,他总会回忆当天所做的手术,盘点自己的不足,给每个手术打分。就是这样一天天的坚持,使张文正从一个乡镇卫生院的小医生,一步步成长为资深的手外科副主任医师。
回忆起刚刚从事医疗工作的那段时光,张文正颇为感慨:“先天不足得靠后天努力来弥补。大部分医生都是大学生,我的起点和他们有些差距,只能更努力。小血管吻合技术是很多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关键技术,为了练好这个技术,我每天都会花很多时间在实验室接老鼠尾巴。那时候,医院的基础设施不好,实验室内还没有空调,一到夏天,整个实验室就像一个蒸笼,进去没一会儿就跟水里捞出来一样。我就光着膀子,披了条毛巾,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
由于显微外科的手术用眼较多,几年下来,原本视力不错的张文正也戴上了眼镜。
张文正在全国显微外科学术大会上作学术讲座。
不畏艰难的创新之路
“记得我第一次参加骨科年会是在2000年,那时候,不少人对私立医院或多或少有些偏见,这使我压力很大。可我还是克服了一些人的偏见,上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那是我第一次在年会上登台演讲。随后的几年里,我积极参加了类似的年会,每次都是精心准备。渐渐地,他们对我们的态度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如今,张文正已经多次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全国年会,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全国年会以及浙江省、台州市骨科年会上作过发言报告。
作为一个外科医生,张文正在接诊中接触了很多断指(趾)患者。这些患者往往需要经过三四次的手术,而多次手术,一则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二则对手指的恢复存在很大负面影响。
能不能一次手术就修复多指(趾)软组织缺损?张文正把这个课题放在了心上。在领导的支持下,张文正渐渐摸索出了方向。
2013年,由张文正负责的《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多叶组织瓣修复多指(趾)软组织缺损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课题,先后得到温岭市科技局、台州市科技局立项,并获得了2013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此外,他在周围神经领域也颇有建树,尤擅“鼠标手”的预防和治疗。这对一家私立医院的医生来说,十分难得。
如今,张文正的创新之路仍在继续。他主持的2013年度台州市科技局、温岭市科技局立项课题《吻合血管部分腓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复合组织缺损解剖与临床研究》仍在科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