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是中医细则的重要内容。其意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未病先防包括养生诸法,如:运动健身,饮食粥摄、起居休养等。中医认为人体需要经常适当的运动来促进气血的运行与新陈代谢,以维持自身健康。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史中,每天为寻找食物需进行大量体力活动,因而使人体适应了不断活动的生活方式。进入农耕社会后,由于出现部分人可以不劳而获的社会结构,少数人骄逸生活并未使其长寿。中医在古代就已观察到“出舆入辇”者常有“蹶痿之机”。现代文明的物质丰富,使大多数人能丰衣足食,但有相当数量的人因摄入过多的食物营养而没有足够的体力活动来消耗代谢这些营养物质,导致多余的营养物质积聚体内而影响气血运行,导致各类疾病发生。因而合适的摄入量与活动量是同等重要的。
中医认为饮食需要有节制,包括对量的控制,食物品种选择、搭配等。在古代就提出“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五味(辛、甘、苦、酸、咸)要调和,过偏易致病。如辛辣食物多吃可伤肝损目。饮食物之间配伍禁忌要注重,如食枣吞柿可致胃结石,吃海鲜后即吃葡萄、西瓜等水果易腹泻。偏嗜某些食物可影响身体营养代谢而致病,如腌制品、霉腐制品、油炸食品、生腥食品、冷冻食品等。均衡合理的饮食才有利于身体健康。
中医认为起居休养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常起重要作用。起居无常,不能保证充足睡眠,七情过激,不能保持心境平和,时间一久就会变生百病。所谓积劳成疾,是由于长期身、心不能放松,对身体负债太多所造成的。
既病防变是治未病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多数疾病初起时并不严重,只要注意适当的粥养和治疗均会康复。但如果对疾病初起掉以轻心,则往往可使疾病由浅入深,由轻变重。如感冒初起有畏寒发热、头痛、咽痛、咳嗽、流涕等,注意休息,适当饮食药物治疗后易较快恢复。但如不注意休息,饮食腥腻生冷,则会加重病情,甚至转化为肺炎。糖尿病初时仅有升高,身体并无过多不适。但如不注意饮食控制及药物治疗,时间一长就会有多种极难医治的并发症出现。许多疾病由于初起并不严重,而我们常常不予重视,但到出现一蹶不振时则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