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章氏骨伤科第六代传人,章友棣从16岁开始,随父亲章显法学医。自小勤奋好学的他很快就掌握了祖传骨伤科技术,并运用自如。
后来,在父亲的支持下,章友棣又学习了西医骨科知识,从而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筋伤的方法。由于他为各类损伤病人医治,疗效奇佳,成了父亲的左膀右臂。
改革开放初期,对章友棣来说,是一段充满汗水和喜悦的时期。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章友棣已是温岭石粘公社防治院院长和石粘镇卫生院院长,由于他的医术声名远扬,慕名而来的病人络绎不绝。然而,住院病人太多,床位远远不够。
“当时诊室总共20多平方米,每天要诊治七八十位门诊病人,床位成问题,只好租借附近老百姓房子作为住院病房,但条件非常简陋、艰苦,没有电扇,更别提空调、取暖器了。”章友棣说,租老百姓的房来当病房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他不愿意看到病人有病没地方医,所以如何改善条件,提高医疗水平,成了他那时日思夜想的问题。
1992年,章友棣决定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当时相关领导的支持下,我意识到走改制道路,把集体性质的石粘镇卫生院改制为股份制民营骨伤科专科医院,是一条发展的出路。”章友棣说,事实证明,他当时的选择是对的。 1995年8月8日,温岭市骨伤科医院改制完成并开诊。这标志着全市首家民营医院正式诞生。然而,号角虽已吹响,但迎面而来的是更多的挑战。 回忆起当初创业的时光,章友棣形容是“在夹缝里求生存。”“办一家民营医院不是件容易的事,当年困难重重,各界都存在争议。不但医疗硬件缺乏,政策也不给力,甚至医院的合法性也会受到质疑,医患矛盾也多。”章友棣说,当时医院只有三层楼,40多位职工跟随他常年驻扎在医院里,条件艰苦。没有自来水,就自己挖井取水,一到下雨天,满井都是黄泥水,要喝水只能放点明矾澄清。当时也没有保洁公司、保安公司,除了坐诊看病,全院职工平时下班后或休息日还要参加生产劳动,平整土地、拔草、打扫卫生,晚上则要充当护院队,拿着手电筒在医院周围巡逻。 然而,章友棣并没有被困难所压垮。他为事业而坚持,也为父亲办院的遗愿而坚守。“改制办院的新征程中,家人的支持,让我更加充满干劲。”章友棣说,妻子叶荷女退休后加入进来分管财务,大儿子章鸣继承医术,小儿子章仪协助管理,一家人齐头并进,一起艰苦创业。
千禧年后,改制办院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2006年,“章氏伤痛胶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07年,温岭市骨伤科医院更名为台州骨伤医院。2011年,章氏骨伤疗法(中医正骨疗法)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台州骨伤医院已经从当年的3层楼、150张核定床位发展成总建筑面积68000平方米、可设床位总数1000张,整体规模达到三级甲等专科医院的标准。
随着政策环境的改善,台州骨伤医院已经从温岭向多地扩张,其中包括椒江的台州骨科医院、江苏盐城的大丰同仁医院和温州乐清的友义骨伤医院,同时还创办了浙江省章友棣骨伤研究所,注册了医疗投资集团公司和自有品牌,助力这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从传承到改制,再到发展,章友棣一步一个脚印,书写了台州骨伤医院发展壮大的篇章,而这也成了台州民营医院发展的一个缩影。
作者:台州晚报徐颖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