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医院新闻
台州骨伤医院 > 医院新闻 > 媒体报道
眼科医生的一天: 25台手术结束,手已泡“烂” “人道光明行”助两千余人拥抱光明
发表日期:2018/9/12 10:40:14 点击数:1804 

  本报记者 朱丹君

  9月5日晚6时左右,台州骨伤医院眼科主任汤磊发了一条微信:“25台手术顺利结束,手已泡烂。”画面里是一只发白、发皱的手,难以想象这是外科医生的手。手术结束后,他还习惯性地到各个病房巡视,检查每一位患者的术后状况。

  不敢喝水,他曾多次患上肾结石

  “手术前,都要做好消毒,有时等不及手完全干掉,就要戴好手套上手术台了。”汤磊说,因为戴着密不透风的橡皮手套,所以一天手术下来,手就完全发白了,还变得皱巴巴的。

  9月7日上午9时,在眼科门诊,汤磊被里三层外三层的患者包围着。安排好门诊的工作后,汤磊终于能坐下来歇息片刻。“一天25台手术,手术量其实并不多。”汤磊说,一台常规的眼科手术,若是做好术前准备,真正手术时间大概是10分钟,“基本一个小时4台手术。”

  在众多的手术中,汤磊早就练就了“一手绝活”。“一天要看百来个患者,只能提高工作效率。”在门诊,汤磊基本一天都不喝水。在手术台上,他更不敢喝水。为此,汤磊还曾多次患上了肾结石。

  去年6月,台州骨伤医院联合温岭市红十字会发起“台州骨伤人道光明行”(以下简称“人道光明行”)项目,为台州市范围内困难家庭和特殊人群白内障患者提供医疗救助。为此,医院还经常组织眼科医生进村入户开展义诊,为患者筛查白内障,符合条件的再让患者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

  “老年人眼底疾病很多,检查一定要做仔细。”随着“人道光明行”项目深入到千家万户,汤磊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找他看病的眼疾患者络绎不绝。工作期间,他不是在门诊,就是在手术台,或是在病房里忙碌。

  患者对眼科知识了解不多

  “去年,我们在松门、石塘一带开展义诊,发现不少渔民患上了胬肉。”汤磊说,长期受海风侵蚀、阳光照射,在船上作业的渔民容易患上胬肉。

  “胬肉能治,别拖。”汤磊表示,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它是受外界剌激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

  来温岭工作一年多,汤磊受到了无数患者的嘉奖。墙上挂着的一面面锦旗,无声地诉说着患者对医生的感谢。但是,他难免也会遇到一些烦心事。“之前,有一位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术前我就详细跟对方解释了手术的种种风险和术后的效果。”但是,术后,患者还是找上门来,甚至还到医院闹。

  “高度近视患者的眼轴会拉长。”汤磊给记者打了个比方,这就像一台像素很低的相机,底片有问题,就算后期更换了镜头,也提高不了视力,“术后,我们提高了患者视远的功能,看近还是需要佩戴老花镜。但患者非说,之前还能穿针,现在怎么反而不行了?”这种说法令他哭笑不得。

  “这些都是医学常识。”汤磊说,很多糖尿病患者认为自己不能做手术,“其实,他们是可以做手术的,但是术前血糖要控制好,术前空腹血糖要控制在8.3以下。”汤磊提醒,糖尿病患者要定期检查眼部,以防视网膜发生病变。

  2000多名贫困眼疾患者重见光明

  “医生比患者家属还迫切希望患者能恢复健康。”每一台手术,汤磊都尽量做到精益求精。“眼部手术,一丝马虎都容不得。术前检查、消毒,术后康复、卫生,他都跟患者交代了再交代,“眼部一旦被感染,后果将不堪设想。”

  “人道光明行”项目刚推出,不少人不相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如今通过治愈患者的口口相传,前来就诊的眼疾患者越来越多。据统计,医院已经帮助2000多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今年以来,几乎每天都有几十台手术要做。”汤磊告诉记者,前来就诊的患者中有不少复杂性白内障。相对的,手术难度也更大。面对患者殷切的目光,汤磊总是耐心地检查,确定能做手术的,就认真考虑手术方案,再跟患者家属分析手术中可能会遇到的风险。

  “看着患者恢复视力,我们心里很有成就感。”汤磊说,白内障治疗的费用不是特别高,除去农保等报销外,需要自费3000多元,但对于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渔民来说,还是有一些经济负担。

  记者了解到,台州骨伤医院眼科医生还远赴玉环、路桥、临海、椒江等地开展义诊,期盼将“人道光明行”项目真正惠及台州市内的贫困白内障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