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医院新闻
台州骨伤医院 > 医院新闻 > 媒体报道
创新社会力量办医机制 构建多元办医格局
发表日期:2018/8/29 8:22:12 点击数:3348 

新大楼效果图-小.jpg


本报记者 刘振清

1995年8月8日,由集体性质的石粘镇卫生院改制为股份制企业的温岭市骨伤科医院举行隆重的开业典礼仪式。这一开业典礼,不仅标志着温岭市首家民营医院正式诞生,掀开了温岭乃至台州医疗卫生行业民营股份制改革浪潮,更是有效缓解了周边市民“看病难”,书写了民营医院发展壮大篇章,成为卫生部鼓励多种形式办医的一个样板。

章氏骨伤疗法与温岭首家乡镇卫生院手术室

回顾温岭市第一家民营医院的诞生,要从章氏骨伤疗法和温岭市骨伤科医院董事长章友棣着笔。

据《黄岩志》记载,清嘉庆初年,黄岩焦坑乡江田村郎中章正传用其独特的方法为当地百姓疗伤,效果甚好,被周边山民传颂。清道光三年(1823),一位河南少林寺僧人为答谢章正传给其疗伤及救命之恩,将他平生所学及中医疗伤的精要传授给章正传,章正传从中吸纳精华,创建了章氏骨伤疗法(章氏骨伤科)。道光末年,章正传谢世,其子章如奎继承父业,在江田村开设保春堂,悬壶济世。四乡跌打损伤者不辞远道,渐集江田,声誉鹊起。

此后百余年,章氏骨伤疗法在“理、法、方、药”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治疗体系,一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在章氏正骨手法理筋、正骨手法复位、杉树皮夹板制作及外固定、中药内服、膏药外敷治疗骨伤疾病方面独树一帜。其中,口腔外手法复位治疗颞颌关节脱位更是别具一格,尤其是在非手术治疗小儿骨折及老年常见骨折方面尽显优势,在浙东南地区享有很好的口碑和声誉。2011年5月,章氏骨伤疗法(中医正骨疗法)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74年,章氏骨伤科第六代传人章友棣被安排到温岭县第一人民医院外科工作。次年1月,章友棣被调到连年亏损的石粘公社防治院。章友棣调入后,带着祖传治疗骨伤的“绝技”,开设了中医骨伤科。“黄岩的接骨医生到温岭来了!”慕名来求治的病人越来越多,防治院当年就扭亏为盈,章友棣的名气也传开了。1981年,章友棣从临时工转为正式工,并于1985年出任防治院院长,四年后,防治院改名为石粘卫生院。

经过近十年的病友间口头相传,各地前来找章友棣求诊的病人络绎不绝。1989年5月,广州军区某舟桥部队的王滨因公受伤,左腕部粉碎性骨折、脱位,在广州医治了半个月,被医生诊断为残废。王滨获悉章友棣医术高超的消息后,特意乘飞机赶到温岭看病。章友棣给王滨仔细检查后重新复位,良好如初,从此章友棣医术名声大振。

1989年年底,章友棣承包了石粘镇卫生院。因其医术高超,慕名的病人接踵而至。1993年,石粘镇卫生院在温岭乡镇卫生院系统中首开先河开设手术室,收治创伤骨科病人。这年9月,在章友棣组织攻关下,医院成功开展了首例断指再植手术,卫生院顿时声誉鹊起,上门求医者门庭若市。

时任市长建议:步子再大一点,直接改制为股份制医院

“既有近两百年的祖传治疗骨伤绝技流传,薪火相承,又有新时代断指再植手术成功经验,石粘卫生院和章友棣风生水起,声名大噪。”时任温岭市卫生局局长周冬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但住院病人实在太多,床位无法解决,卫生院只好租借边上公路段的房子作为临时住院病房。”

周冬明说,当时,医疗资源缺乏,但国家百业待兴,政府财力有限,不可能拿出太多钱搞基层卫生建设。即使有经费,也是先考虑大医院,不可能安排给乡镇级卫生院。

“环境简陋、治疗设备差、人才缺乏的基层卫生院,何时才能改善条件,提高医疗水平?我心急如焚啊!” 章友棣说。

1992年春节期间,邓小平先后到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谈话。

章友棣从邓小平南巡“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的讲话中,捕捉到了全国各地将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和进程的气息,当即以他超前的理念、独到的战略眼光和非凡的智慧及过人的胆识与勇气,提出了创建民营医院的想法。

“要创建一家医院,不管是财力还是土地等要素,都何其之难?”周冬明回忆说,“政府不会给你那么多钱,你自己也不太可能有那么多积蓄,要新办一家医院是很困难的。要不走改制道路,把集体性质的石粘镇卫生院改制为股份合作制的民营医院。”

说干就干。周冬明随即带领卫生局和相关单位负责人前往湖州等地考察学习。

为筹建并加快医院改组和发展,1993年,从浙医大毕业已分配到公立医院工作的章友棣长子章鸣从公立医院调至温岭骨伤科医院工作,章友棣夫人叶荷女也从城北小学退休加入到改制办院的新征程中。1993年5月,石粘镇卫生院改名为温岭骨伤科医院,并向卫生局提交了《关于建立温岭骨伤科股份制医院的可行性报告》。卫生局深入调研论证后,完善这份报告并向县政府提交了《关于温岭骨伤科医院试行股份制实施方案的报告》。

1994年4月23日,时任市长张敬钤主持召开市骨伤科医院试行股份制改革会议。在听取市卫生局关于选择市骨伤科医院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的初步设想和方案及相关单位意见后,“张敬钤市长说,邓小平多次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要敢于试验,勇于创新。我们改革的步子也可以再大一点,不要搞股份合作制了,直接改制为股份制医院好了。”周冬明回忆说。

1995年5月4日,市政府批复了市卫生局《关于温岭市骨伤科医院试行股份制实施方案的报告》。记者在市档案馆查到了这份报告,从方案上看,当时参与骨伤科医院资产量化的职工有23人,改制后持有骨伤科医院量化金额股金的股东只有15人,另有配股及参股股东4人。“医院改组时,有的职工申请外调了,有的未参与资产量化。”周冬明说,“也就是说,19个股东集资200多万元参股联合办医院。”

机制灵活,民营医院发展进入快车道

8月8日,是国人眼中一个吉祥喜庆的日子。1995年的8月8日,由集体性质的石粘镇卫生院改制为股份制企业的温岭市骨伤科医院举行隆重的开业典礼仪式,我市首家民营医院正式诞生。改制完成的温岭市骨伤科医院核定床位150张。

1996年,温岭市骨伤科医院与上海六院骨科建立了联合医院。

1997年,医院扬骨伤专科所长,创建手外科专科,我国第二任卫生部部长钱信忠为医院和章氏骨伤科题词:“弘扬章氏伤科,造福人民健康”,为医院发展树立了信心。

1998年,温岭市骨伤科医院聘请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原主任李稔生教授来院主持医疗工作,为医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9年1月,温岭市骨伤科医院为临海市尤溪镇农民李世鑫进行左足第二趾移植右手中指再造获得成功,这是台州市首例成功实施的中指再造术。

2000年,温岭市骨伤科医院与上海华山医院、无锡手外科医院和青岛解放军401医院建立了手外科联合医院,医院购置价值1000万元先进设备,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业务收入从改制初时的350万元增加到2600余万元,股东由原19人扩股至43人。

2001年是温岭市骨伤科医院里程碑式的一年,这一年,时任国家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到温岭市骨伤科医院考察,对医院改制和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这一年,章友棣先后两次到卫生部作改制成功典型经验介绍;这一年,医院成功创造了“一离断31小时的食指再植成功”的奇迹,《浙江日报》等媒体相继作了报道。

2002年,温岭市骨伤科医院创办了江苏大丰同仁医院,并在台州地区率先开设了筋伤科。

2003年,由于住院病人增加迅猛,开设了由活动板房筑成的50张临时住院病房。

2004年,医院与浙二医院骨科建立联合医院,投资7000多万元,建设建筑面积18000多平方米的13层智能化新住院大楼。

2005年,医院被评为全国十佳骨伤医院。

2006年,13层新住院大楼落成投入使用,医院核定床位数增加至400张,医院被省卫生厅评审为二级甲等中医骨伤医院,医院研制的“章氏伤痛胶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007年,温岭市骨伤科医院更名为台州骨伤医院。

2011年,医院申报的“章氏骨伤疗法”(中医正骨疗法)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台州市第一个传统医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14年,台州骨伤医院晋升为国家三级乙等中医骨伤医院,成为浙江省首家三级民营中医骨伤医院,也是台州市首家三级民营医院,医院核定床位数增加到600张,医院申报的一个手显微外科课题荣获浙江省科技三等级奖,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的17层新门诊综合大楼动工开建。

“我们的门诊综合大楼是浙江省重点工程项目,已于2017年10月18日结顶。” 章友棣告诉记者,台州骨伤医院新门诊综合大楼工程项目用地面积8748.5平方米,总建设面积36637平方米(可增设400张床位),建筑总层高为17层,包括4层裙房和配套的两层地下室,总投资额为2亿元,建成后医院可开设床位总数达到1000张,总体规模和实力将再跃上一个新台阶。

采访札记 〉〉

创新社会力量办医机制 构建多元办医格局

刘振清

《古今贤文》上有一句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从一家乡镇卫生院发展到全国十佳骨伤医院,从温岭骨伤科医院到台州骨伤医院,无疑,台州骨伤医院的发展是成功的。但如果仅仅只有一家或寥寥无几,就算做得再好,那也是孤单的。

作为全国首家股份制企业的诞生地,事实告诉我们,在温岭这块热土上,社会力量办医是丰富多样、绚丽多彩的。

温岭市是全省首批“做强做优公益性医院、放开营利性医院”改革试点市。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新社会力量办医机制,构建多元办医格局,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据市卫计局统计,截至今年7月31日,社会办医疗机构291家,其中民营医院14家,三级乙等中医骨伤医院1家、二级综合性医院1家、体检机构2家、护理中心2家,全市民营医院床位数1575张。

2016年以来,我市先后出台了《温岭市医疗机构设置“十三五”规划》《温岭市深化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的实施意见》《温岭市社会办医疗机构审批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等,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类医疗机构,将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温岭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发展规划。实施意见和办法等规定,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坚持开放市场、平等待遇、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有序竞争、强化监管、先行先试和勇于创新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不同所有制医疗机构并重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各职能部门依法履行宏观调控、行业监管等职责,保障不同举办主体的医疗机构具有平等法律地位,在机构设置、执业监管、技术准入、设备配置、人力资源、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定点等方面依法享有公平待遇。

近年来,我市规划引路,逐步形成多元办医格局;放宽准入,全面开放医疗服务领域;政策支持,不断破除社会办医壁垒;树立标杆,鼓励民营医院做大做强。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公办医院改制,促进不同所有制和经营性质医疗卫生机构的协同发展、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的健康服务需求,延长健康服务产业链。2016年至2018年7月,全市已新批准设置社会力量办医院8家,体检机构2家,护理院(中心)4家,门诊部31家,目前已开业医院3家,护理院(中心)2家,门诊部22家。

未来,我市将进一步落实发展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的各项政策,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元化办医新格局,引导社会办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错位发展、良性竞争,强化和完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社会办医疗机构投融资体制,探索设立健康产业投资基金,鼓励社会力量在房屋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对闲置厂房、学校、社区用房、办公用房、商业用房等进行改造和利用兴办医疗机构,其用地性质可保留不变,经批准后允许临时改变建筑使用功能从事医疗服务。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大力发展社区康复服务。力争社会力量办医走在全台州乃至全省前列,到 2020年,我市社会办医疗机构床位数至少新增529张,总量达到1905张。

(陈爱君、吴美霞对本文有贡献,致谢)